「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前段时间,河南水灾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各地纷纷捐钱捐物出人出力助灾区抗灾。从梅州奔赴千里赶到河南卫辉市的梅州市应急志愿者协会救援队队长刘金东,就带领队员们成功转移了名受灾群众。
“谢谢你们!”启程返梅那天,不少河南人民赶来送别刘金东与他的队友。
从年参与民间救援以来,刘金东带领队友们冲在危险的最前沿,一次次上演“最美逆行”,以生命营救生命。深圳光明山体滑坡救援、福建省闽清县台风灾后救援、河源龙川水域救援等,都有他的身影。
因为每一次救援都是义务,有人笑他傻,但他却说:“我的初衷很简单,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南方日报记者魏丽文
●●●“体会过被雪中送炭的滋味,想成为‘送炭人’”●●●
当记者见到刘金东时,他正在梅江区健安急救站停车场组织队员们参与献血。
“听说梅州血站告急,我们第一时间就联系了血站,无偿献血。”站在阳光下,刘金东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与他古铜色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这肤色便是他常年参与户外救援的结果。
年,刘金东加入梅州蓝天救援队。在此之前,刘金东一直在深圳经营店铺。年底,考虑到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刘金东举家搬回梅州,现在是一名自由职业者。
“我们应急救援工作是公益性的,肯定要有一份工作谋生,但是时间又要相对宽裕些的。”刘金东介绍,从梅州蓝天救援队到梅州应急志愿者协会救援队,他已从事了6年的应急救援工作。
虽然只是一名民间应急救援者,但他始终保持着24小时随叫随到的状态。
“有时凌晨两三点接到救援任务,也得爬起来赶赴现场。我们动作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挽救一个生命。”刘金东说,家人非常支持自己的公益行为,“有时遇到晚间救援,出门时父母总会为我准备点心,叮嘱一声注意安全。”
应急救援工作不仅不能为自己带来收入,还需要自己掏钱买装备,参与救援时更无异于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刘金东的坚持为的是哪般?
当记者疑惑之时,刘金东解释道:“因为体会过被雪中送炭的滋味,所以想成为‘送炭人’。”
原来,刘金东出生于大埔一户贫困家庭,小时候家庭条件极其艰辛。“以前得到过别人不少帮助,穿的衣服还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刘金东说,父母也从小教育自己要行善积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父母的谆谆教诲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善举,影响了刘金东的一生。
年,当刘金东从朋友处得知贵州偏远地区儿童生活十分艰苦时,他便走上了公益之路,同时开启了他的另一番精彩人生。
●●●“能得到大家认可,就很值得”●●●
“欢迎抗洪英雄回家!你们辛苦了!”7月30日上午,在众人的期待中,梅州市援豫抗洪抢险救援队顺利抵达梅城,结束6天的抗洪救援工作。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中北部地区降暴雨或大暴雨,郑州连续两日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已超过当地年平均降雨量。7月24日,刘金东率队赶赴河南参与救援。
到达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当天,刘金东便带领队员们投入救援工作。连续多日的呼喊,让刘金东声音已经沙哑得难以发声,脚底也因长时间泡在水里起皱得发白。
在抗灾一线,刘金东与队友们白天忙着救援,晚上随便找个地方就寝,有时是教室、有时是体育馆。吃不惯饺子,他们便以泡面果腹。“去商店买东西,店家收起收款码,根本不让我们扫。我们只能凑齐现金,扔给他们就跑。”刘金东说,河南人民的热情让他们干劲十足。
尽管带去的四艘冲锋舟被划破了两艘,手机也被水泡了,刘金东与队友们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成功转移出多名群众。
“真的很感谢梅州救援队……”河南当地小伙、救援队的向导在看到家乡群众一个个被救起时,数度哽咽落泪。
“离开的时候,有些河南人民抱着我们在哭,很是舍不得。”刘金东说,“我们其实就是做了举手之劳,能得到大家认可就很值得。”
“得到认可”是刘金东简单的愿望,长期以来他与团队遭受了不少质疑。
“就像这次去河南抗洪救灾,我们回来后,就有人问我们领了多少奖金。其实我们一分钱都没有,得到的是配合疫情防控的14天居家隔离。”刘金东说,每次跟别人解释,别人总会反问一句,“没有好处,你会那么傻?”
“也有一些群众,以为我们是政府部门的人或者是收费的救援组织,一打电话就问怎么收费。”刘金东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只想尽自己能力,做点好事罢了。”
虽然早已习惯了这些误解,然而作为队长,刘金东也面临着一些现实考验。
“我们是民间公益性救援队伍,我们的设备、考证都是自费,队友们都是掏着自家钱做公益。眼下我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设备只能放在户外任凭日晒雨淋。”刘金东也在此呼吁,社会各界能多关心支持协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民间救援的队伍中来。
●●●“相比救援,更愿意做预防工作”●●●
“拜托大家遇到小孩在河边玩耍的时候,及时劝阻或许就能避免一个悲剧的发生。”8月15日21时多,刘金东在朋友圈呼吁道。就在两个小时前,他与队友将一名溺亡少年打捞上岸。
“小小年纪就这样没了。”队友李明军红了双眼。虽然已多次参与这种救援,但望着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少年家属,刘金东仍心如刀绞,长叹一声“可惜了”。
在梅州,山塘湖泊众多,溺水事故频发,成为夺去儿童生命的“头号杀手”。“从协会成立到现在,我们就已接到数十起溺水求助。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溺水致死,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刘金东说。
作为一名从事了6年应急救援的“尖兵”,刘金东几乎参与了协会成立后的大部分救援,最擅长的莫过于水域救援。
由于救援队接到求救电话赶过去需要一段时间,而溺水救援的黄金时间是4-6分钟,一般赶过去都只能打捞遗体。
山塘湖泊的能见度极低,潜水员在水下都是靠摸来寻找遗体,“越深的水域,水压越大,人的恐惧感会加深。如果睁开眼不小心看到遗体,就可能由于过于恐惧忘记呼吸而发生意外。”刘金东说,每一次下水都是与死神较量的过程,水下的危险难以估计,不得已一般不会选择下水。
冲锋舟、外挂机、三角架、打捞钩、潜水装备等,这些是他们参与溺水救援的装备,有时候遇到水下情况复杂的,他们一天可能损耗5个打捞勾。
“第一次下水时,我感到很紧张,不过现在已经习惯了,只想尽快找到,将其带回去给家属。”刘金东说,这些年他们深入学校,通过讲座、实操等形式,向学生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教孩子们和家长们如何避免危险,遇到危险如何抢救。
“跟以前相比,这些年我们接到的溺水事件少了很多。”刘金东坦言,相比起救援,他更愿意做预防工作,因为事故一旦发生,结果就不可估量,预防做得好可以挽救很多生命。
“五华请求支援。”就在采访当天上午,刘金东又接到一起溺水事故的救援信息。匆匆结束采访,刘金东带领队友们奔赴救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