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90年代广东地名旧书分享和平县彭

设计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dashoubi.org.cn/news/zxzx/2021-09-19/176688.html
南粤小伙伴们,关于自己的家乡知多少?小七通过旧书内容与你们分享:彭寨镇。和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面积平方公里。人口4.3万。原称彭镇。因地处华表、公和、长岭等圩中心,居住集中,故称彭大镇,后称彭寨镇。建国后属和平县第五区。年设彭寨乡。年属四联公社。年建彭寨区,年冬撤区建镇。地处丘陵地带。主种稻,兼种豆类、甘薯等。盛产茶叶、木材、油桐、油茶。县属水泥厂及苗圃设此。有中学3所。镇区在县城东南17.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聚落块状,主街呈十字形,多砖混结构楼房。有农机修配、印刷、电扇零件等厂。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日,赶集达4万余人。和平至龙川、和平至贝墩、和平至东水等公路从境内经过。大叶塘。在和平县城南17公里。属彭寨镇。人口。原为洋田大塘(湖),常有野鸭。称野鸭塘。后称大叶塘。聚落沿公路呈块状,多砖瓦木平房。主种稻,村民从事烧石灰、运输等副业。乡道接和平至洋田公路。马塘围。在和平县城东南23公里。属彭寨镇。人口。古代称马塘屯。秦始皇三十三年至明正德十三年(公元前-)属龙川县。城墙、炮楼、护城河等至今尚存。正德十三年后属和平县。清代后期废屯建围,故称马塘围。聚落呈圆形,为石基砖瓦木平房。文化较发达,清时有“三贡生”“十八秀才”“七十二生”之誉。产稻、甘薯、花生、大豆。有种桑养蚕织布之风。简易公路接和平至洋田公路。公和凹街。在和平县城南15公里。属彭寨镇。建于年。据传说山凹处有一宽阔草坪,古榕成荫,路人在此歇脚,武士艺人也常来习武表演,故称功夫凹。又因和睦相处,磋商武艺,改为公和凹,村称公和。聚落为不规则块状,多砖瓦木平房。有水泥厂。有公路与和平至彭寨公路相接。同兴楼。在和平县城东南16.5公里。属彭寨镇。人口余。元末明初建村,因村中建有“同兴楼”而得名。聚落沿公路呈块状,多石基砖瓦木平房。主种稻,兼种甘薯、大豆、花生。村民多从事建筑、打石业。和平至彭寨公路经此。军屯围。在和平县城东南19公里。属彭寨镇。人口余。历史上属龙川县,清雍正四年(年)归属和平。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屯田筑围,故名。聚落呈圆形,多为石基砖瓦木平房。主种稻,次为甘薯。村民从事采药、建筑等副业。乡道通和平至洋田公路。鼓楼。在和平县城东南24公里。属彭寨镇。人口。村里有鼓形小山,建村时称鼓楼。聚落呈点状,多砖瓦木平房。旧时曾一度繁盛,年特大洪水冲毁,后重建。以农为主。简易公路通镇区。寨下围。在和平县城东南13公里。属彭寨镇。人口。原称黄泥坵。后因村建于一山寨下,四周砌有高石墙,故名寨下围。聚落呈长块状,多砖瓦木平房。主种稻,兼种甘薯、大豆、花生等。有砖瓦厂、石灰厂及茶场。和平至洋田公路经此。下车镇。和平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北与江西省定南县接壤。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1.8万。据传,从前有一武官,在当地竖石夹桅杆,以显威严,并规定凡同级以下官员路过均须下车(下马),故得名下车。建国前属和平县第三区。年建下车乡。年并长塘、优胜合建浰东公社。年析置下车公社,年改区。年冬建镇。处东江上游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种稻,兼种大豆、花生。产毛竹、香菇、茶叶等。有铁矿。建有水库6座。中学1所。镇区在县城东北30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年老圩被洪水冲毁,次年在老街河对岸建新圩。聚落多砖混结构楼房。有农机修配、造纸等厂。逢农历二、五、八为圩日,有农副产品及土特产上市。和平至长塘公路经此。三溪口。在和平县城东北38公里。属下车镇。人口91。地处江广河、龙川九曲水和东江三河相汇处,故名。聚落呈不规则块状,为砖瓦木平房。以林业为主,盛产毛竹。兴隆。在和平县城东北28公里。属下车镇。人口。明代中叶至建国前均称乌虎镇。明代徐广(别号乌虎)为本村人,明天顺八年(年)授“功播天阙”横匾,以其名命村名。清代和平县5个武进士,4个出自此地。建国后取名兴隆,意寓“生产兴旺”。聚落呈带状,为砖瓦木平房。产稻、甘薯、大豆、花生等。和平至下车公路经此。雪峰。在和平县城东北25公里。属下车镇。人口。因地处雪山嶂下得名。聚落呈块状,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主种稻,兼种甘薯、大豆、花生等。盛产柿青、糖梨。大坝镇。和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西北毗邻江西省。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3.2万。驻地原称大利坝,因处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业活跃的河坝,故名,后简称大坝。建国前为和平县第二区大同乡。年为和平县第一区。年12月撤区并乡,定名大坝。年并上陵、附城、合水合建东山公社。年析置大坝公社,年设区,年冬建镇。地处和平河与其支流交汇处,西北部为五指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种稻,兼种大豆、花生。盛产木材、毛竹。还产香菇、木耳、土纸、松香。镇北有汤湖温泉。中学1所。镇区在县城北7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聚落长形,多土砖瓦平房。有木器、农机修配、陶瓷等厂。逢农历二、五、八为圩日,有粮食、家禽、生猪、土特产等交易。忠信至定南公路经此。水背。在和平县城北5公里。属大坝镇。人口。因一小河流经村中,但陂头少常受旱,故称水背。年和平、连平并县时,曾在此设连平县委临时办公处。聚落呈块状,多砖瓦平房。农业为主,有加工竹、木制品传统。和平至定南公路经此。汤湖。在和平县城北10公里。属大坝镇。人口。因村中有一天然温泉,故名汤湖。聚落呈块状,多砖瓦木平房。主种稻,兼种甘薯、大豆、花生。温泉含硫黄等多种矿物质,已建温泉浴室。商业随之发展,渐成小集镇。忠信至定南公路经此。

以上为上世纪90年代河源市的概况,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有目共睹,未来也一定会迎“南”而上,“粤”来越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8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