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神秘的镇阳崎

在省璜镇横溪村,有一个神秘的地方——镇阳崎(亦写成:锦江岐)。

按闽清人的习惯叫法,地名多为两个字,起三个字做地名少之又少;在人们的习惯思维里,叫“崎”“岐”的地名多在城市有台阶的地方和闽江边一带,如福州的土崎巷、闽侯的竹岐、马尾的琅岐等。而在这山沟沟里却有这么个地方叫这么个名字,让人感觉也有点神奇。

从横溪村的大垅自然村出发,我们一行人在退休老教师卢老师的引领下,驱车驶上二公里左右的新开的山岭区四级公路,到达一山坳。山坳不大,公路由西向东从中间穿过,把小山坳割成两块。北边,仅有一个可停十多部车的小广场和一个新开的“放生池”;南边,一圈矮山围绕着一垅烂泥田;站在庙下的石阶上向南眺望:远山如黛,层峦叠嶂;烟云覆盖下的山峰,仿若仙境;环顾左右:近山青翠,绿树婆娑;一袭杂木,唯缺松、杉等;路边崖上,繁花点点,姹紫嫣红;目之所及,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却难逢人迹,我们f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园”。

图片拍摄者:阜山東豐

北面山麓处,沿着几十级水泥台阶而上,赫然伫立一座小小的庙宇。那就是闽清县的“岳武穆王祖庙”。小庙坐北朝南,宽十五米左右,进深二十米左右(五柱),四扇三间,天井围廊,单层建筑,层高仅两米多,穿斗木架梁,歇山屋面,屋角翘起,配以角鱼,显得低矮。正门上方挂“将军府”牌匾,一幅并不对仗的对联“精忠扶宋室,保障镇阳崎”,令人诧异:古人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怎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但是内容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岳飞将军的丰功伟绩和“将军府”的地理方位。

入得庙来,窄小低矮的正厅,供奉着三个神龛,但没有将军塑像。中间神龛供奉一块三十厘米见方的石碑,上书“武穆岳府将军”;左边神龛供奉的石碑上书“文武郎总管府”;右边神龛供奉的石碑上书“有功大夫萧公”。令人费解的是:各地的岳飞庙都有将军塑像,且都塑有与将军同时遇害的岳云、张宪将军神像,为何作为祖庙的镇阳崎竟以碑代像?且将岳云、张宪两将以“文武郎总管”代称?

庙的左边边门连接着五个台

图片拍摄者:阜山東豐

阶,沿台阶下去,傍庙建有一个敞榭,已经有所破败。庙墙处留有天井,用以排流庙的屋面雨水。整个敞榭是两层建筑,已经没有了楼梯。楼下留有土灶残迹,说明这里以前曾有人在这里长期生活过。我们不禁纳闷,在这深山老林里,谁在这里陪伴古庙过着一段与世无争的孤寂静默的日子?

正当我们沉湎于古庙的神秘之时,卢老师说:“这里是新庙,旧庙在里面那个田垅呢。”

我们跟随卢老师走上庙右边的一条羊肠小路,但听流水潺潺,一股清澈的山泉水顺着小涧汩汩流来,那是一个仅二十米左右宽的两山对峙的山口。荫翳遮天,感觉有点昏暗。楠、榉、槐、黄楮,挺拔的卓立,虬劲的刚正;可在山坡转角处,却生长着一棵构树和一棵桧树,形象猥琐,令人作呕,还不时裹挟着阴风,令人毛骨悚然,一个半月形的田垅展现眼前,群山簇拥着长约五百米,最宽处仅一百多米左右的一垅水田。田野上,杂草覆盖,野花盛开,告诉人们,这里已抛荒多时;半月形最宽处的西边,盖着一座长宽高都不足二米的小庙,卢老师说,这就是“将军府”祖庙了。祖庙的神龛上也仅立着一块石碑,但字迹已经模糊。而左右两边没有神龛。龛前安放香炉,善男信女要烧香拜神,必须立身于庙外,然后弯腰俯首往香炉里上香,可见庙是多么的小巧玲珑。

图片拍摄者:阜山東豐

在庙后不高的山上,零星散落着几座很有些年头的古墓。据卢老师介绍,这些古墓基本上都是横溪村的王姓老祖宗葬于此的。

沐浴着习习春风,我们聆听卢老师指点山川:镇阳崎这地方,原来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因为方圆二公里之内荒无人烟。往东是仁周村,属于十都,“公社化”以前都是合龙(省璜)乡的一个村,因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就成为池园镇辖下的行政村(大队),距此地二公里以上;往西是横溪村的岭坪、岭头、岭坑自然村(合称大岭头),距离更远,三公里左右;往北则是大山阻隔外的上莲乡地界,更是遥远;南面大垅自然村,从大垅隔上来的路程二公里左右,算是最近的了。

图片拍摄者:阜山東豐

在这深山老林里,孤零零地盖有两座小庙,祀奉着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将军,实是稀罕,令人惊讶。为探究竟,我们在横溪村拜访了十多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探索“镇阳崎”的神秘的历史渊源——

北宋崇宁二年(年),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于河南汤阴:岳飞,字鹏举。生逢战乱,毅然投军,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南宋王朝建立后,从建炎二年(年)到绍兴十一年(年)的十余年间,率岳家军与金军进行了数百次的战斗,功勋卓著。绍兴十年挥师北伐,收复失地,在进军朱仙镇时,却被一意求和的宋高宗赵构以十二道金牌召回,被迫班师。后于绍兴十二年(年),遭秦桧等奸党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同时遇害的有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

岳飞遇害后,朝廷内的主战派更是遭受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迫害。时有主战派骨干,朝请大夫、权知梧州军的萧磐也遭迫害,罢官流放回故里闽清。《八闽通志》载:“宋绍兴间,朝请大夫萧磐尝在梧州,值风涛之险,遥见江浒有庙,默祷之。云雾中,仿佛见人三出,风遂息。磐威其灵觇,拜谒祠下,其神果三人。”说的是萧磐携眷乘船回故乡闽清路过一处江中时,遇大风大浪,远看岸上有庙,就默默祷告,云雾中看见有三个人,风浪就平息了,然后上岸进庙拜谒,知是岳飞、岳云、张宪三位将军神庙。于是就取香炉中的香灰装进袋子带回家,叩谢岳将军保佑。

一路鞍马劳顿到达家乡后,恐遭奸党追杀,不敢在祖厝居住,于是投靠上莲乡溪坪村的一个亲戚家,将在梧州岳庙取回的香灰袋供奉在厅堂之上,天天烧香礼拜。有一天,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过后,大地如洗,天朗气清。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供奉在厅堂的香灰袋随风飘飘洒洒地向东南方向飞去,顷刻不见了踪影……

图片拍摄者:阜山東豐

萧大夫立即派人四处打探寻找香灰袋的下落,却如石沉大海……

几天后,有横溪人王公(名不详,只知姓王)到镇阳崎现在的新庙前的田垅耕作。日落西山准备收工之时,忽闻山口里面田垅犹如千军万马的战场一般,杀声四起,排山倒海……王公惊骇不已,慌忙跌跌撞撞连滚带爬逃回横溪。

第二天一早,王公又来镇阳崎耕耘,斗胆前去里面的田垅一探究竟,却没有发现怪异之处。可一到傍晚收工之时,又是一阵厮杀之声震耳欲聋。如此反复多天后,王公所遇到的怪现象便传遍四乡八里,也传到了萧大夫的耳中。

萧大夫带着随从来到这里,果然看到他自梧州带回的岳庙香灰袋挂在田垅开阔处的一棵树杈上。萧大夫站在树下向东望去,但见一道山梁横亘如一书案。四周群山环抱,绿水环腰;回眸后山,形如武将冠戴,知是岳将军自择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在树下建起了那座仅容一人祭拜的小庙。由于当时岳飞将军冤案尚未平反昭雪,不敢塑像,故只立一块木牌,上书“岳将军之位”,和香灰袋一道供奉在正中,接受人们的朝拜。闽清的“岳将军祖庙”就这样建成了。

建成之日,萧大夫环顾四野,但见山口山坡处一构一桧两树丑陋的身影,仿佛看到赵构、秦桧的嘴脸,不由“怒发冲冠”,挥毫在南墙的侧面(庙的右边)写下“保障镇阳崎”五个大字,权作庙前对联的下联,却造成没有上联的悬念。

图片拍摄者:阜山東豐

从此后,这地方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镇阳崎”,“保障镇阳崎”五个字,具体是什么意义所在?几百年来无人能参透萧大夫的胸臆,只能等候后来人了。

祖庙建成后,萧磐大夫回到溪坪安度晚年,含饴弄孙,教化子民。后来,他的嫡孙萧德藻(宋代诗人,自号千岩老人)于绍兴二十一年()考中进士,官至湖州乌程令,这是后话。

南宋开熙二年(),宁宗登基。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为名将岳飞平反,谥号武穆,追封鄂国公,肃清秦桧奸党。人们才敢光明正大地纪念祭祀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这时,萧磐大夫也已离世。人们有感萧大夫建庙之功,便在小庙的右边亦立了一块小木牌,上书“有功大夫萧公”,同受人们的拜谒。

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受人敬仰。偏僻的镇阳崎便热闹起来:善信广众,祭拜英雄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后来,周边的一些村庄也纷纷建起“岳飞庙”,纪念民族英雄并祈求恩泽万民,护境安邦;庙建好后,延请民间术士来镇阳崎祖庙里焚香请神,而且每隔三五年都要来祖庙转香拜谒。镇阳崎“将军府”就成了全县及邻县永泰等地将近三十个境社“岳庙”的“圣地”。

为了“祖庙”的保护修缮和祭拜活动能按时有序举行,由横溪村王姓族亲倡议,每一年的十月十三岳飞将军诞辰日,由王姓族亲牵头,横溪卢、罗、曾、郭各姓氏及周边境社“岳庙”各派一至二名代表参加将军诞辰祭拜活动以及修路等,顺便将每年的财务收支情况公布于众。后来,人们便将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定名为“十三会”。延续至今,将近千年不衰!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清嘉庆年间,王家九世孙华性公与堂兄弟云性公、性台公等事业有成,就想将“将军府祖殿”扩建以供后世瞻仰。奈何祖殿后面已有王家宗祖在此建了坟墓,要扩建祖殿,势必遮挡了坟墓的视野,恐王家墓葬主人的子孙咀唔。于是堂兄弟经过商量后,用占卜之法在将军圣灵前占了一课,以圣杯决定是迁坟还是迁庙。占卜结果是将军允许在前山山麓新建庙宇,但古庙保留。于是由王公华性主持,几个堂兄弟协助独资建造了新的三开间的将军府,仍然秉承着不塑像仅立牌位的规矩。在“将军府”建造过程中,也收到了不少社会贤达和各境社的捐助。王公华性就将建庙剩下的所有款目全部用于购买新、旧两个庙宇周边的田和山,每年租给附近的乡民耕作,所收租金交给“十三会”管理,用于庙宇的香灯及其他各项开支。故镇阳崎旧庙那田垅就叫“将军垅”;新庙下方的田叫“将军田”;周围的山都是“将军山”“将军崙”。共有庙产田地十五亩多,山地五十亩多。

在题写正门对联时,费了踌躇。旧庙仅有的下联“保障镇阳崎”必须照搬出来,而上联呢?罕有的几个读书人费尽周折,搜肠刮肚撰出来的都不尽如人意。还是一老儒者倡:用颂岳将军之词吧!所以才有“精忠扶宋室,保障镇阳崎”这副不合格律和对仗的楹联。却也成了镇阳崎一奇!

民国初年,战乱频仍,匪患严重,民不聊生。有横溪人王公道绥(小名秋莲)为躲兵祸,只身来到将军府“驻宫”(也有人说他命中多灾多难,只有来“驻宫”才能得到将军庇佑,避祸趋吉)。在新庙旁建了一个敞榭,一个人在此辛勤劳作了十多年。稍有积蓄后,便想在离庙三百米左右,往仁周方向的路旁山坳处建房(开挖了二百平方米左右的地坪,今还在)。后来不知何故未建成房屋,却是回到横溪村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如今道绥公的子孙后代出了不少的人才,人们说那是“驻宫”的福荫。也给这深山古庙增添了神秘之感。

虽然这里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善信来请香转香,偶尔也有人自带干粮来此游玩,但终因道路不通,阻碍了多少的香客流量。二〇二一年,横溪村现任“十三会”负责人王金虎发起募捐开路,县内各境社积极响应,募集到善款二十多万元,终于开通了自大垅隔至庙前的二公里多的公路,同时修缮了庙前台阶,新庙到旧庙长约一百米宽、一米二的水泥步行道,后续工程(放生池边坡水泥灌浆\底部水泥防漏等)仍在有序施行中。仁周村也自发筹资建成了仁周到庙前的简易公路,终于改变了“行路难”的窘况。

镇阳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坳,一处人迹罕至、山高水冷的僻壤,因为有了那两座小小的“将军庙”,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漫着神奇的故事,无不承载着几百年来人们对英雄的敬慕;这里处处充满着正能量,充满着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的元素。正如现任“十三会”成员之一的卢老师所说的,镇阳崎是英雄崇拜的圣地,要是能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岂不善哉!

但愿镇阳崎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邱祥

以上图片来源:阜山東豐

来源:梅城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4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