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第一八闽岳祖闽清白岩山

在闽清县境内,与闽侯,永泰交界处有一座山,被宋代大学士朱熹称为“八闽岳祖”的白岩山。白岩山地处闽清县西南三溪乡,距县城30公里。在海拔一千二百三十七点七米闽清县西南边境,得名源自山顶色白如玉的石峰。白岩山是一套发育最为完整、典型的火山岩系,地质上此类地貌即以白岩山主峰石帽峰命名,称为“石帽山群”。石帽山群尽皆是悬崖峭壁、层峦迭嶂、雄峻秀拔、绝壁千仞、怪石嶙峋。山群之壮、石林之奇、自然景观之多确属罕见,古人称之为“闽山第一”。白岩山的风光景色早己闻名于世,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碑刻。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游览白岩山后誉之为“八闽岳祖”。

白岩山是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以悬崖陡壁、层状方山和岩洞著称,山上的一百零八景景景都象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顺着山间通幽的南宋古径,如悠忽一线羊肠,紧紧盘着石崖,融进了一片深黛和墨绿之中,使人感到一种古老、庄重之美。山上分布有白岩寺、龙洞、白玉泉、风动石、白蛇洞、蝙蝠洞、一线天、一片瓦、观音岩、珍珠帘、仙人迹、捣药臼景观及仙床、仙被、仙靴等幽美异常的岩景。

白岩山最高峰叫瑁峰,海拔.7米,是观日出的好地方。旁有骆驼峰,如一只伏地骆驼,仰首张望。白岩寺侧背是杜鹃山,每当阳春三月,杜鹃花开,漫山红遍,远望似片片彩霞,近看又如红毯铺地。

山腰有一岩洞,一条石鱼一丈八尺长,悬挂洞中,鱼头伸出洞口,游人用手摇晃,鱼尾似乎还在摆动。相传,古时山下乃有湖泊,一只鲤鱼精兴风作浪,涂炭百姓,土地爷将之捉去,用岩石夹在洞中,欲坠不坠,半死不活,故名“悬鱼洞”。。

龙洞是白岩山另一处重要景点,上龙洞要经过惊险的悬崖峭壁,拾级而上,穿过仅容一人侧身进入的洞门,进了洞登上有七层之多的洞穴,里头别有洞天。还有状元帽、望儿背夫石、老鼠过山、象鼻岩、石笋、仙蛙等景观都令人流连忘返。

白岩山上比较出名的景观还有骆驼峰,乌龟,石羊等等,传说当年白岩山上有一位仙女下凡,与一位白岩山的小伙子一起在这里生活,后来玉帝发现后,派天兵天将下凡来抓,抓走仙女后,把这座美丽幽静的山上动物和他们用过的东西都石化。现在的白岩山山上要留有他们生活的仙床、仙被、仙靴等,还有骆驼峰,乌龟,石羊等景观。

白岩山的白岩寺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坐落于莲花谷地复名莲花寺。坐南朝北,占地多平方米。相始建于唐代,后数度遭火焚,屡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该寺背枕玳瑁山,寺前为门埕,埕下峭壁深谷,远望似悬于空中,十分险峻。进入山门,中为天井,左右厢房,后为主座。正殿左后侧为民国时期扩建的一幢四面倒水的三层楼房;寺周围以土石构成围合。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木构架,屋面为双坡顶。殿后部佛龛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寺门横额金字“白岩寺”由鼓山涌泉寺普雨法师所题。正殿大门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一副对联:“朝朝朝朝朝拜朝朝朝朝拜,齐齐齐齐齐戒齐齐齐齐戒。”

一家仙是一座古建筑的俗名。相传旧时闽清有一三口之家到白岩山静坐修真成仙,后人便在那里建庙,曰“一家仙”。它位于白岩寺北侧鹫岭崖,建筑始建于元代,后毁。现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鹫岭崖两石相夹呈凹形山洞,名曰“岩碧洞”,建筑依势而建,木石混构三层叠檐。一层三周以块石叠砌呈U字形,内设佛龛和祈梦室,二层为木构屋面,飞檐翘角,顺势递落,三层向后缩作斜坡屋面。整个建筑与山石融为一体,远远望去,若隐若现。

古月祠坐落在达摩崖下,坐南朝北,占地约平方米。崖前三周以青石围砌,殿后侧则利用岩体为墙,人工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但早年殿宇损毁,今仅余石墙断垣。在建筑遗址内,坐落着古月和尚墓塔。墓塔为石构,通高2.2米,底径1.3米,六角须弥座之上内束作六出方形,上层作圆柱状。圆柱塔身寰底刻饰浮雕仰莲瓣,其下出沿内折;塔身以块石错缝叠砌,塔顶端用半圆形整石封盖。塔身正面镶嵌青石墓碑,上书“古月朗和尚,暨开通传者”等字。

圣君殿坐落在白岩山著名的骆驼峰下,殿内奉祀张、肖、章三圣君。建筑坐南朝北,建于清乾隆年间(-),年维修,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由山门、前廊、厢廊、正殿构成。殿四周以石磊砌。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正厅作券顶门额,左右厢廊各立方形花岗岩石柱,柱上阴刻楷书对联“龙洞神唤雨,童老佛现身”。这座建筑最为神奇的是,无论是外墙还是屋面或是屋内梁枋均为花岗岩石,石构制作采用粗细相互结合,给人以简约古朴凝重的感觉,它是闽清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65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