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高僧,指点过虚云和尚,临终前一道白

清朝道光年间,福建闽清县六都朱厝有户姓朱的人家,生下个儿子起名朱救宦,字元朗。

朱救宦从小就非常聪慧,也喜欢读书,父母对他非常宠爱。很小的时候,就到了古田县水口做裁缝。

因为手脚麻利又勤快,心地还很善良,经常主动帮助别人,只要袋子里有钱,远近乡邻有需要的,他都会解囊相助。这么几年下来,朱救宦就成了当地的名人了。

到朱救宦22岁那年,这时候已经是同治年间,朱救宦父母都已经去世,只有他一个人继承家业,但突然就一门心思出家。

临走前一天,朱救宦把所有欠自己钱的人都找来,当着大家的面把借条全部烧了。

这还不算完,朱救宦还把家里所有的财产全部送给了邻居乡亲,然后去了福州鼓山涌泉寺落发为僧,师父给他起法号为古月。

古月和尚出家之后,潜心钻研佛理,很快就成了有名的大和尚,然后就去了鼓山的白云洞隐修。

当时有个叫郑喜光的人,曾经做过翰林学士,告老还乡回到福州后,偶然间结结识了古月,对他的学识非常倾慕,从此交好,还想赠送一些金银财物给他。

但古月一口就拒绝了,说自己只愿意穿百衲衣,吃粗茶淡饭,根本用不着金银财物。

从此之后,古月每天都会在白云洞里趺坐参禅,一门心思参究佛理精要,希望能尽快开悟。

后来,还是青年的虚云和尚来到涌泉寺,还经常向古月禅师请教,获得了很多指点。

古月禅师在灵峤岩静修时,有人在半夜看到,他端坐的石头上放出白色光芒,照得整个山尖都亮如白昼。

而山岩附近出没的猛兽,都都被古月禅师降服。附近有人生病了,只要能走到古月禅师面前,没有不被治愈的。于是,福州鼓山的香火日益隆盛,远近的香客络绎不绝。

到了光绪年间,在古月禅师的倡议下,在福州象峰上修建了崇福寺,古月亲自在这里开设道场,开始和金山、高旻等同修净土法门。

再后来到了光绪年间,大清朝已经岌岌可危了,古月禅师又先后倡议修建了报恩塔、林阳寺,他也已经是福州境内有名的大和尚了。

一转眼到了年,当时的大清朝已经不存在了,古月禅师也到了垂暮之年,自己知道阳寿不多了,便在七月初一的这一天,回到自己的故乡闽清县六都朱厝,给过世多年的父母超度。

然后,古月禅师再回到崇福寺,马上就让徒弟们搬来很多柴禾堆积在广场上,自己端坐在柴禾上入定。

到了中午,古月禅师突然睁开眼,问徒弟们还有什么要问自己的,或者有什么其它要求没有。

弟子们听了都跪倒在地流泪哭泣,没有一个说话的。

见到这一幕,古月禅师也不再多说,再次闭眼入定。没多久,他身上竟然冒出三昧真火,就这么自行焚化了。

古月禅师身上冒出火苗的时候,同时还从头顶冲起一道白色光芒,直接上冲云霄,总共持续了三刻钟左右。

古月禅师圆寂之后,俗家的嫡亲的得知消息后,来到崇福寺收拾了他的骨灰,一部分安放在他老家曾经居住的房子里,其它分别安放在鼓山、白岩、西禅、林阳、崇福等处,都是古月禅师在生时修建的寺院石塔。

再后来,后人还在白岩寺建了一座“达摩殿”,专门用来纪念古月禅师,可惜现在已经损毁不见了。

现在的福州北郊赤桥正心寺里,还供奉着一尊古月禅师的塑像,看上去平凡朴拙,貌不惊人。但他一生都在山野之间修道,从来不去繁华的城市,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著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4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