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摩崖石刻22

鼓楼摩崖石刻引言

卢美松

闽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城内以三山摩崖石刻为代表的文字,简括记录了古城的历史文化与人事活动。这些石书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史料,直观佐证城市发展的历史,生动展现闽人以及入闽士人的文采与书艺。为展示域内石刻精华,特选取乌石、九仙、越王等山的摩崖石刻文字,对其内容、人物、书法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和品鉴,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题刻内容与历史背景,重温过去、欣赏书法、认识古贤,增进对家乡、对他乡热爱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信心。

对于鼓楼诸山摩崖石刻,前辈文史专家已做过相关调查、统计。这次介绍,旨在挖掘石刻背后历史,阐述它们的内涵和意蕴,相信对游客在观览这些古迹时会有所帮助。

闲笔廓然台

作者陈常飞

于山一带旧有“二十四奇”景点,分别是:平远台、野意亭、鳌顶峰、玉蝉峰、炼丹井、浴鸦池、磊老岩、跃马岩、喜雨台、仙人床、金积园、杏坛、廓然台、琴台、青牛洞、醉乡石、九日台、龙舌泉、石龟池、梅岭、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金粟台,但多已不见。史载廓然台:“在古圆明院,今白云寺前东南,镌有楷书‘廓然台’三字。宋政和年间,闽清陈旸游此,见风景佳妙,遂命名,和尚鸿份书丹。”

圆明院是于山旧迹,始建时间在显德五年(),后更名圆通禅寺、圆明禅寺;明末,徐兴公、陈荐夫、曹学佺等曾重修;至清嘉庆时,寺院已不存。

古时诗咏廓然台者不乏其人

如清林直

《九仙山绝句二十四首·廓然台》诗

朝登廓然台,长歌意颇适。

仰看天宇高,俯觉尘寰窄。

清杨叔怿

《闽中九仙山二十四胜?廓然台》诗:

高台峙翠微,莽莽云无际。

一洗万古心,风尘开障翳。

此上信息见《于山志》所载。

阅读一座山的历史,通常能窥见人物隐微史迹,就好比这处景观的命名者陈旸。

陈旸塑像

陈旸(—),字晋之,闽清县人,宋代著名音乐理论家。北宋绍圣元年(),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入仕,历官顺昌军节度推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陈旸一生勤勉著书,有《论语句解》(10卷)、《孟子解义》(14卷)、《礼记讲义》(10卷)、《北郊礼典》(30卷)及《乐书》(卷)。还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福州东禅寺劝刻《崇宁万寿藏》,这是我国第一部民间私刻藏经,当年他募集大量资金以备刻书之用。陈旸与其兄陈祥道对中华“礼乐文化”贡献卓著,堪称时代标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符号。陈旸《乐书》成书于建中靖国元年(),书中对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乐文化内涵深厚,古人更把理想社会比况为和乐境界。

《乐书》书影

于山上这方摩崖石刻

全文为

廓然台。梅川陈旸命名,赐紫释鸿份书。政和四年仲春,住圆明释宝一上石。

“赐紫”是古代社会一种荣誉

不单有功勋之臣可获此殊荣

僧人、道士亦可获得

廓然台摩崖

政和四年()

陈旸已经誉满闽省内外

关于陈旸于山行迹

山上另一方题名石刻

也记载相关信息

政和三年间四月初十日,闽清陈晋之、温陵李子中、林宪叔昭远、临漳吴可权、三衢祝达权,会饮高明轩。

陈晋之题名摩崖

这里提到几位历史人物,但值得一说的是文人与释家之间交游。

早年读《季羡林文化沉思录》,书中有些篇章谈及佛教历史文化,其中《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一文论述颇为精辟,大致观点是:两晋南北朝时,儒者或兼采佛教名理以自怡悦,或漠然置之……东晋时,佛、儒两家思想互相结合、补充……此时儒门之士,多归心佛法,而释门佛徒亦不废儒学,如慧远以高僧而深研儒学……隋王通以儒者而推崇释、道,大有融合三教之势,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许多义学高僧都出身于儒家士族……这些人在转入释教以前,已有儒学和玄学的修养。

入宋以来,儒、释人物交流更为频繁,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云:“宋之大儒,多与禅门往还,其讨论性命之说,故宜有相契发者……”在文献中,文人与释家之间交游故事不乏记载,这方摩崖石刻也留下一个实物证据,虽然圆明院住持“释宝一”、和尚鸿份等事迹未详,但仍可据此作一番猜想:“廓然”,意为空旷静寂,我想无论是居山林坐禅,以求“无我之境”,还是在静处修习,以期达到“空有”境地,当时陈旸想到“廓然”一词时,想必他们心中都不谋而合。可能是为了铭记这超然之思,或者是因为这两字切合儒者、释家修心法门,又或是觉得十分应景,于是才将所书写之墨迹镌刻摩崖之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25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