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央视CCTV-15音乐频道《童声唱》节目组来到乐圣陈旸故里闽清拍摄录制节目——在梅溪新城唱响《歌声满行囊》《献给一架旧钢琴》;在“心上莲”组成莲花形状,湖光山色、潺潺流水,优美歌曲、生动舞蹈,恰似一场田间“音乐会”……短短几天,几百位乐圣故里的孩子展现少年风采的同时,也弘扬了闽清礼乐文化。
多年前,闽清人陈旸呕心沥血编著了一部二百卷的《乐书》。《乐书》是世界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表演艺术百科全书。此书“乐”传近千年,推动闽清礼乐文化传承发展,让“乐圣故里·中国闽清”的IP“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
陈旸的“世界第一”
陈旸为何能称得上“世界音乐学第一人”及被后人称为“乐圣”,那要看《乐书》之于乐学领域的意义及影响力。
《乐书》篇章有条之多,渊博宏大,对当时的中外音乐资料几乎无所不包。陈旸注意历史考证,所收材料经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更为可贵的是,他不摒弃为多数封建士大夫所鄙视的民间及外来音乐。书中的俗、胡两部,保存了不少重要的音乐材料,是此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插图虽不甚精确,但绝大多数有依据,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乐书》成书前的情况及《乐书》涉及的范围,不难体会他所下的苦功。陈旸在前代典籍的基础上,悉心披览古代经书典籍,搜章摘句,穷原竟委,多方调查研究,广事搜罗,积累下丰富翔实的资料;又细心梳理、条分缕析,设定体例,精心编辑,才编成《乐书》。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要做好这些工作,没有刻苦有恒、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仅粗略统计,《乐书》内容涉及音乐、歌舞源流到乐理、乐器、歌、舞、百戏等等,而且每一条之中,往往还包含许多名目。
《乐书》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专著,也是对北宋以前音乐理论的一次历史性总结,比欧洲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德国《音乐词典》早了多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清乾隆年间,《乐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的评价甚高,指出:“引证浩博,论辩亦极精审,唐以来,乐书无传者。宋乐书惟《皇祐新乐图说》及此书存耳。”
南宋建炎二年(年)陈旸去世,享年61岁,“奉旨葬于本县十五都普贤寺山门外”(今闽清白中镇普贤村)。他去世后,入祀乡贤祠。清嘉庆十八年(年)知县居允敬在文庙明伦堂后建二陈先生祠,祭祀陈祥道、陈旸兄弟。陈旸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当年流传的“陈晋之读书法”也为后世学者充分肯定。
年元旦,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修葺一新后,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博物馆对外开放,显佑殿内立有8位中国古代音乐名人铜像,陈旸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秉笔凝思端坐于案前的塑像列于其中。观其一生,正如清嘉庆年间县令方亨衢所撰《旸公墓道碑文》所云:“古立德立功立言之士,其精神足以彪炳宇宙,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
国务院将《乐书》列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而且美国、韩国的国立图书馆也都收藏有此书。日本国会图书馆不但收藏《乐书》,还把其中部分内容翻译成日文,建立了关于陈旸《乐书》的专门网站,以便于广大读者、研究者充分利用。由此可见,陈旸《乐书》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
《乐书》彰显炙热家国情怀
“陈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著成《乐书》,彰显了其炙热的家国情怀。”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福建省文化名家方宝川表示,《乐书》对于儒家经典中涉及“乐制”“乐用”的内容特别重视,强调“乐”的仪式、教化的重要性,亦即“礼乐制度”在整个政治、思想、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陈旸是北宋著名音乐家、理论家,官至礼部侍郎等。他精通儒家的礼乐之学,因此政治主张也是典型的礼治仁政思想。与其他儒学思想家又稍显不同的是,陈旸政治理念的提出,以及对皇帝的上表劝谏等,往往都是从乐的角度和立场展开的。
在《乐书》二百卷中,陈旸花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讨论当时礼乐制度的建设问题。其中,他经常流露出对宋徽宗的委婉规劝之意,希望徽宗能够少听奢靡之音,远离佞臣和小人。如陈旸在其《乐书·俗部》“宫伶”条中,对唐代宫廷的宫伶乐舞的规模宏大、从早到晚耗时甚久的情形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其扰乱了朝纲,是唐朝日益衰朽的主要原因。陈旸在《乐书》中浓墨重彩地铺陈渲染了这一史实,目的就是希望能借此暗劝宋徽宗远离蔡京、魏汉津等不奉雅乐之小人,以重振儒家礼乐制度。
方宝川教授表示,在《乐书》的《训义》九十五卷中,陈旸所进行的训解诠释,多采用以经典中相关内容互为训义、循环论证的方法,力图对儒家所推重的古代“礼乐制度”作出全面的梳理,力图通过这样的梳理,寻求一个恢复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的理论基础。
乐圣文化精神激励后人
闽清县独特的乐圣陈旸文化,不仅为这个礼乐之乡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更为闽清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动力。
陈旸作为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历经艰辛编撰《乐书》奠定了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的最崇高地位。然而,陈旸的价值并不仅限于他的音乐才能和学术贡献,他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爱乡爱民、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追求卓越、清正廉洁”等精神内涵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发扬。
家国情怀,是陈旸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他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进献《乐书》充分表达他希望以传统礼乐来规范君臣言行、重振朝纲的美好愿望。其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音乐理论家深沉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