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没错,就在昨天
一场文化界最高大上的盛会在深圳开幕
小编先剧透一下
我县猫头狮、墩头蓝、和平埙(泥鸡)
三个非遗项目也在此次盛会成功亮相!
5月11日上午,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河源市36个项目组团亮相会展中心8号馆,以“文化+”为主题宣传推介“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我县的两个省级非遗项目猫头狮、“墩头蓝”纺织技艺和市级非遗项目和平埙(泥鸡)也亮相了文博会。
▲河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到和平展区参观指导
ABOUT
非物质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墩头蓝”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也“携带”围巾和包包等新品亮相文博会,其纯天然、原生态的棉麻纺织、染踹布料具有整洁柔软、厚密有度、简洁大方、耐磨实用等特点,获得现场游客的点赞。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这一产品将进一步开发和包装,让河源的特色产品更快更好地走出河源,走进珠三角,走向全国各地。
▲猫头狮
▲“墩头蓝”纺织技艺
▲和平埙(泥鸡)
传统的猫头狮、和平埙(泥鸡)非遗产品的展示,也让和平的非遗产品更加走近普通民众、走进平民生活、走向广阔市场。
关于这些非遗项目你了解吗?
一起来涨知识吧~
和平猫头狮
和平县猫头狮是由“猫头”与“狮形”结合起来的一种“动物”,形猫似狮,可能是先民对动物崇拜的象征。因为传说中,猫有“九条命”,狮子则是凶猛、威逼、刚强,两者“结合”,意即“长寿、吉祥、避邪,避凶”之象征。
客家猫头狮制作汇聚了泥塑、绘画、裱糊等民间工艺,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它共有五道工序,首先是取泥工序,取韧性特别好的粘土晒干,粉碎后过筛备用;再是塑坯工序,取筛好泥粉加水和合堆塑成猫头狮模坯晒干;三是上纸工序,待模坯干燥后用一层香糊一层纸,共上十多层纸,干燥后脱模;四是点画工序,此项工序最复杂,要认真、细致,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再画什么,严格按序进行。用炭条在洁白成型的狮头上绘出“王”字、龙、凤、八仙、梅、兰、竹、菊及海浪、浮云,再逐一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描绘,牙要显,鼻要高,眼要大、要实,眉毛要显;最后是上油工序: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用自制桐油,现用聚安脂。
墩头蓝
和平明清传统纺织技艺“墩头蓝”,发源于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墩头村织布工艺兴盛于明清时期。村民利用本地的天然植物大青叶,应用独特的工序制作、染料,运用先进的织布技术和耕纺、织染技艺,制作出一种独具特色的纯天然蓝色家机布料。因其出产地名为墩头村,故民众将这种布料称为“墩头蓝”。
至今,从事明、清传统布艺“墩头蓝”人事、物件仍在,是传统的魅力,让人追溯。歌曰:“嫁郎爱嫁墩头郎,又会织布开染房......”世代传唱的客家山歌民谣,折射出当年墩头村等周边村落民众耕织持家、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墩头蓝’棉纺印染布料以整洁柔软、厚密有度、耐磨等特点。”曾凡希说,“墩头蓝”布料、布艺成品也因此行销东江流域和邑及邻县各墟镇。
和平泥鸡
在和平县城北面十多公里的大坝镇老正村白石坑自然村,因村口处的巨大白石而得名。该村制陶矿产资源丰富,有黎、袁、陈、王四姓人家杂处居住,除民国期间迁入的王姓人外,都是制陶高手,其经济来源除农作物外就是以烧制陶器缸瓦为主要收入。一种简单的土制乐器,客家山区少儿传统玩具:泥鸡、泥鸭就是其中部分,每年的春节前后,白石坑人都会烧制大量泥鸡、泥鸭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销往县内各地及江西三南地区。
几百年来,泥鸡、泥鸭产地主要分布在上半县大坝镇、附城镇、阳明镇一带,下半县彭寨镇一带。上半县为吹奏型,下半县为风箱型。
和平泥鸡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埙。到今为止,埙是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我国古书上对埙的文字记载不多,《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谐中声之和而已。”,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一、“土”,在普通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和平泥鸡属颂埙(《三礼图》说:“大如鹅卵,谓之雅埙,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因鸡形而得名,二孔三音。
来源丨和平发布编辑部、南方都市报(深圳)、
县文广新局
图片丨县委宣传部,河源日报冯晓铭、肖斌,
河源晚报,阳明摄影协会朱文雄
编辑丨廖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