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清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福建闽清支队
总结汇报会后合影
年1月16日-26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福建闽清支队在福建省闽清县开展驻地实践。福建闽清支队以预期服务成果为导向,组织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7名同学(含线上)按照研学活动、学术调研、基地建造、方案策划、文创设计、摄影宣传六个方向有序开展工作,并鼓励组间联动完成实践任务。此次实践中,支队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本土的特色农旅文化、特色手工业等资源开展工作,均产出了丰硕的成果,在工作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出了进一步探索,创造性地完成了预期任务。
研学组
研学课堂小朋友合影
福建闽清支队联合共青团闽清县委员会、闽清县红鸭子青少年社工中心,在实践地开展“探寻与体验古村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由福建闽清支队研学组成员担任授课老师以及全程陪伴老师,活动共吸引12名来自不同地区的8-14岁的孩子参与。
研学组在授课
立足樟洋村特色景观与文化,研学组在总结历次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可持续运营的研学模式,产出六门特色课程教案与过程文件以及学员协议、家长责任告知书等法律文件,增强了参与学生的文化感知与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了村庄旅游业发展与三产融合发展。
破冰活动现场
建造组
乡村振兴工作站外部空间微景观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鸟瞰效果图
改造前
改造后
上位规划
上位规划分析图
设计建造组从村庄的上位规划入手进行研究,结合工作站周边建设控制区、农林保护区的特点确定了“轻介入、微改造、小景观”的设计态度和总体概念。我们希望统筹工作站和北部规划里的观光公园两片区域和农林区域的保护,通过微景观营造将樟洋村重要的田埂步道打造成一片“村里人喜欢去,外地人愿意来”的好风景。
别墅前院区域
别墅前院区域设计效果图
工作站侧门外有一户小洋房,此户主人希望我们对前院冗余空间进行整饬,并归入工作站外部流线一同设计。我们顺应现有墙体进行延伸,将这片区域划为两份,一份供别墅主人使用,为他们提供室外活动空间,另一份移走鸡鸭舍进行改造,作为游客公共活动空间使用,引导人们通过侧门进入工作站。
工作站邻户区域
别墅前院区域设计效果图
在工作站侧门外,我们打通两片区域的隔阂,用树池和花圃等不同尺度的景观营造衬托出工作站外墙的肌理。这片景观对面的地方,因为邻户主人做木工的需要,我们为他设计了一处工作台,这片工作台也会成为进入工作站前的展示空间,展示樟洋的非遗技艺。在邻户的前院,我们将原来鸡鸭舍的部分东移,并结合主人熏肉的需求增加展示和休憩空间。我们希望人们来到工作站时,看到的不仅是绿化景观,还有烟火气的农村生活。
景观植物选择
在植物选择上,我们着重考虑了本地的植物,如橘子树、金边吊兰、小叶黄杨、鸢尾等。在尺度上分为较大尺度、中等尺度和较小尺度三种,配合种植丰富视觉体验。
邻户前院植物种类图鉴
邻户前院植物平面分布图
别墅前院植物种类图鉴
别墅前院植物平面分布图
状元泉植物种类图鉴
状元泉植物平面分布图
工作站侧门外区域
植物分布种类
工作站侧门外区域
植物平面分布图
学术组
01CRCS问卷访谈
学术组累计完成一份村问卷、44份家庭问卷和55份个人的问卷的访问与录入工作。
学术组在调研
经过归纳总结,学术组得到如下结论:
(1)基础设施满意度高:村民对樟洋村的道路状况、乡村环境、水电供给等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较为满意,特别指出水电费用较低,在大多数村民的承受范围内,保证了基本的生活需求
(2)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村庄的老年活动中心和村部小卖部、麻将馆等空间为村民提供了重要的娱乐活动场所,村民在这些地方聊天、跳广场舞等,与其他村民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村里的医疗设施建设水平不尽如人意,村民生病主要还是会选择去县城救治。
(3)农户收入持续增加:相较过去几年,村民收入有所增加。樟洋的经济作物主要是脐橙,近几年大部分农户也开始种植芋头,部分农户甚至自己找到有效的种植方法,种出的芋头大且饱满,保证了较好的收成。
学术组在调研
02村民深访
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极端性的村民进行深访,了解村民的生活情况、心理状态、生活规划和建议需求。
学术组在调研
在深访过程中,学术组了解到该村空心化特点明显,大部分村民的家庭结构是男性务农,女性在家中操持家务。部分女性表现出明显的孤单、想念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子女的心理状态;男性在务农的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农村淘宝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但是认为村庄目前比较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一些有特殊技能的村民,例如村医,也非常具体地指出,希望村庄可以获得更为充分及时地专业人员供给。
学术组与村民深入交流
深访为学术组更为具体准确刻画樟洋村民画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针对乡村振兴视野下如何从村民的角度推动村落活化提供方向。
03村落活化视阈下樟洋文旅产业可行性分析
学术组通过摸排村落民居和公共空间,试图结合当地空间特点,将樟洋村从文旅的角度分成六大片区,并分别策划了商业服务区、乡村时间示范区、宗祠文化体验区、历史体验生活区、沉浸式古厝文物体验区和环半高山漫步观光区,以及数个节点设计。
在此基础上,学术组设计了两条旅游路线,保证游客高效游览樟洋,同时最大程度感受樟洋风光。此外,结合樟洋农业产业优势,学术组策划“美芋樟洋”的文旅主题,在此基础上规划旅游与研学相结合的游览方式,将樟洋村特色最大化。
学术组成果概览
方案组
方案组实地考察
方案组开会
方案组在本次寒假实践中的任务有两部分:主管任务和辅助任务。其中,主管任务分为两部分,一是闽清状元文化推广方案设计,二是白岩山茶油营销方案设计;辅助任务也分为两部分,一是辅助福建省引凤扶贫服务中心承办“状元泉·为爱呐喊”项目开喊仪式,二是辅助后勤组同学筹备、承办年味美食文化节。
前者以闽清当地,特别是樟洋村的自然、社会资源为依归,提出了“我走状元路”状元文化旅游地图设想,将村内的相关古建筑和“状元泉”、“状元树”等元素串联成一条旅游路线,便于人们游览。方案组的同学们从目的、内容、运营方法(人力、物力、财力、规则、收费标准等)、风险评估等四大方面对每一处景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对于古建筑,已整理出详细资料;对于“状元泉”,提出了“‘为爱呐喊’挑战赛”、改进喊泉小程序等多个思路;对于“状元树”,构想了口号为“红绫状元折桂树,高挂今愿入蟾宫”的文化沉浸式参观项目。
后者是一份详细的活动策划案,不仅有主题、时间、地点、组织单位、详细流程、现场人员分工等内容,还有对“为爱呐喊”公益项目的介绍与口号。这份策划案保障了开喊仪式的顺利进行,为“状元泉”的可持续健康运营开了个好头。
白岩山茶油营销方案则是以白岩山茶油这一闽清特色农产品为试点,探索经济振兴的路径。“健康”是白岩山茶油的招牌特点,但这一特点可谓“众所周知”且极易同质化;方案组同学在实地调研座谈的基础上,从“让品牌优势更加具体可感”的理念入手,结合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趋势,为白岩山茶油提出了一些建议。
方案组成果概览
此外,方案组同学还与研学组联动到上莲乡中心小学交流,并进行了闽清部分民宿的改造情况调研。大家在各条战线分工合作,多线并行,有条不紊,最终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上莲乡小学座谈
民宿调研
文创组
明信片部分效果图
文创组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工作站驻点相关文创产品和IP的设计。我们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制作村庄的IP和产品,着重设计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樟洋十八景”“樟洋八仙”等视觉元素,并将其制作成为明信片、手绘地图、旅游集章册等文化周边产品,使产品更具独特的创意效果和传播属性。
明信片部分效果图
樟洋村的村民们或多或少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或是一门手艺,或是一种精神。他们见证了樟洋村的发展历史,他们的精神更会影响甚至引领樟洋村日后振兴道路的发展。我们通过调研深访,发掘了八位看似平凡但极具特色的村民。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樟洋村未来的更多可能性,也期待着更多的“八仙”走出来,成为乡村振兴的引路人。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