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新意浓种出幸福好前景

本文转自:福州日报(上接1版)“第一年,约八成农户获得收益,今年再度参与试验的种植户里有六成是去年参与过的。”王永源介绍,结合去年试验,今年春耕田里的起垄方式就结合南方多雨水特点成功进行改良,实现了更符合本土的机械化耕作。在品种优化方面,通过一年试验选育出更适合本土条件的姜种。“今年,省农科院也‘入伙’,包下两三亩地种植更优质的品种。”王永源说。智慧大棚里的新科技不同于时下各地农民埋头田间耕作的火热景象,在塔庄镇,福建青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内,占地多亩的20多栋智能温控大棚里显得有些“冷清”。每天,整个基地棚内仅有6名~8名员工来回穿梭,或是采摘西红柿,或是为火龙果修剪枝条。“日常的施肥浇水管理不用人工,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完成。”公司负责人黄克彬拿出手机,为记者展示棚内“冷清”背后的玄机——点击系统上的按钮,棚内安装的设施就能自动完成喷灌、滴灌、加肥,以及大棚天窗开合等程序。“今年我们引入新插件后,大棚还可以根据气象状况自动进行调节。”远程操控,自动化管理,这只是青创生态农业智慧的部分体现。在基地展厅,黄克彬为记者展示了生态基地的“智慧大脑”——平台上,每个棚内的水、温、光照等数据实时“直播”,企业产品、人员、农资等管理等信息一手掌握。智慧大棚建成上线以来,成效几何?黄克彬算了笔账:过去,50亩的大棚一天要三四十人管理,一个工人成本在90元~元,如今,6到8个人打理多亩大棚,每年减少约30万元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借助前端传感设备,系统可识别虫害,通过设备扑杀害虫,实现了零农药,产出名副其实的“绿色水果”。综合高效管理,还让果蔬产量增加了约10%,在这一升一降之间,体现了智慧化的优势。“今年,我们还将打造完善线上销售平台,进一步拓宽销路,借助数字技术让水果种得好卖得好。”黄克彬说。粮食生产一线的新农人在省璜镇省汾村,伴随着犁田拖拉机的阵阵轰鸣,新一年的粮食春播春种有条不紊地铺开:育秧、犁地、插秧……处处是种植户们抢抓农时的忙碌身影。记者到省汾村时,种植大户侯功樟正驾着拖拉机给自家和邻家水田犁田。今年30多岁的侯功樟近几年开始在家务农,承包种植土地也从原来的几十亩增加到如今约亩。“亩是芋头、水稻轮作田,今年种水稻的面积约为40亩。”侯功樟介绍,作为镇上机收再生稻示范片,该地块亩产可达公斤~公斤。“这一品种水稻秆更粗,更扛病虫害,收益较普通品种更好。”除了更优品种增效,侯功樟一家还可享受种植大户补贴、农机补贴、再生稻种植补贴等各项补贴,累计每亩超元。为确保粮食稳产增收,今年以来,省璜镇采取一系列举措激发种植户积极性,镇村干部以及农技人员在田间地头奔走,将省市县各级扶持政策制成农户们容易看懂的宣传册入户宣传发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今年,我们还进一步鼓励各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名义新流转耕地种植粮食作物。”省璜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设立资金,为成功流转的村修建水渠、机耕路等作为鼓励。今年,该镇上云村通过流转土地新增粮食作物种植用地40亩。据悉,年闽清县全年的粮食播种任务为14.33万亩,产量5.42万吨。眼下,闽清县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林业局、供销社等部门正联合开展年春季农业生产“三服务”活动,宣传扶粮惠农政策等,发动全县农户抓早抓紧春耕备耕工作,切实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力稳住“米袋子”,保障粮食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75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