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中国,就业成为了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巨大问题,很多人希望得到稳定的工作,也就是人们口中的“铁饭碗”。但是,就是有这样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在银行稳定的工作,下海经商,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但是因为开发新型建筑,这个人最后却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老赖“。此人就是黄其森。
早期成长年,一个婴儿诞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他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欢喜。最兴奋的便是他的父亲,父亲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才、光宗耀祖。这个婴儿就是黄其森。
在黄其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希望他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这也为父亲之后的严苛教育埋下伏笔。自黄其森懂事开始,父亲就对他进行严格要求,力求让他优秀。
面对着父亲的重压,他并没有被打垮。他非常聪明,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终于在他自己的努力与父亲的严格教导之下,黄其森15岁就考上了福州大学。随之,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一切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黄其森并没有像古人仲永一样,他在大学也认真刻苦地学习,或许还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但是他并不是“书呆子”。虽然他年龄较小,却比较成熟,能在大学中广泛的结交朋友,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业积攒了人脉。
年,黄其森顺利地大学毕业,进入了建设银行工作。因为他非常勤奋而且能够吃苦,所以他的业务能力非常强,很快就得到领导的器重,并成为了管理层。他的父母也对儿子的工作情况比较满意。但是他的父母不曾想过,12年之后他们的儿子将会放弃这份宝贵的工作
那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10余年,那时的大陆掀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福建作为临海省份机会很多。黄其森显然被这股浪潮吸引,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拿定主意,决定辞职。
父母知道此事之后,由当初的不同意转为不得不接受,既然儿子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们也选择相信儿子,于是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儿子经商。
创立公司年,黄其森在福建注册成立了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成为商人的第一步。
他将自己公司的业务范围定位于房地产开发,也是当时比较热门的一个方向。
但是,在经营了数年之后,黄其森发现泰禾集团一直处于中游水平,几乎接不到大型的工程。虽然赚的钱足够度日,但是作为15岁就考上大学的“神童”,黄其森并不甘心,他希望自己能够施展自己的能力,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他却忽略自己与公司的短板。作为公司的执行官,他的大学并没有学习经营方面的知识,他的12年工作生涯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公司经营,所以他的经营能力并不强。这是他自身的原因。
就外部环境来看,他所成立的公司竞争力不强,泰禾在当时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公司,无法让别人完全信任。另外,泰禾无法同那些大资本进行竞争。大资本的背后往往是家族式的庞大集团,关系网极其复杂。
破局突破这些问题摆在面前,下面就是黄其森一一破局。首先黄其森转变思路,大胆创新。他希望能另辟蹊径,寻到新的发展方向。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他把集团要建造的房子定为中国特色的庭院式建筑。
在当时市面上,千篇一律地建设高楼,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所以这个想法是非常具有创新性而且有强大竞争性的。这种中国特色的庭院式建筑将购买者定位到社会的精英阶层,满足了这一阶层的买房需求。
接下来就是实施阶段,深圳是当时将改革开放走在最前端的城市,他并没有将自己的计划首先在此地实行。而是选择北上,在相对发展较慢的北京进行这项计划。这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最终确定的城市。
年,黄其森斥巨资在北京建设“运河岸上的宅院”项目。虽然备受质疑,但是黄其森顶住压力,继续坚持。最终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成功。
由于名字新奇,价格较高,吸引了许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