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池园福斗村的寻福之旅

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不仅是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闽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福文化深入人心、扎根故土,是崇山峻岭的一草一木,是生机勃勃的田野,是历史悠久的古厝,是口耳相传的故事,是老人慈祥和蔼的眉眼。

福文化早已沉淀在闽清人的心里

生活中处处都刻下了“福”的印迹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福斗村是池园镇的门户村,建村历史已有八百多年,距闽清县约30公里,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县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为福斗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近年来,福斗村新建了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休闲场所,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生活。

福斗有福,何为福斗?

——福顺之地,以福入名

“福斗”这个地名的由来

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一起来看看吧

↓↓↓↓↓

“福斗”的由来

相传,此地的山岩上有一小洞,每当村里百姓家中来客,却无米下锅之时,户主就可以取一米管,到那小石洞前,告知家有来客,小石洞就会神奇地流出大米来,不多不少,刚好一米管(管是旧时竹制的量米工具,每管约合今六大两),当地人称之为“客人米”。人们都说这地方有福气,因此称此地为“福管”。有人觉得这个名字不够大方,于是改为“斗”(斗也是旧时木制的量米工具,每十管为一斗,约合今三公斤)。从此“福斗”这个地名就这样喊开了。后来,有人嫌石洞的出口处太小、出米的速度太慢,就把那小洞凿大一点,可惜从此后被凿大的小石洞失去了神奇,再也不会流米了。

近年来,福斗村致力于乡村振兴,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农村面貌快速改观。

村民们的生活日益富足

幸福感与日俱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斗村四季气候温和,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芝溪贯穿村庄,溪水里流淌的是绵绵福泽,滋养了福斗村致富的田垄,水稻、红芽芋、油茶等各种经济作物让村民们从春到冬都有可观的收入。

在县委县政府、镇政府的帮扶下,通过造福搬迁民生工程,村民从山路难行的旧村庄搬到交通便捷,饮水、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福斗村。许多人家还建起了小洋楼,

“现在生活好多了!以前哪里能住这么好的房子!”村民刘文斌指着自家新建的小楼对我们说道,“

这几年,我们福斗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镇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帮助落到了实处。”

池园炣豆腐,福气满满

除了山水灵秀

福斗村的福文化还藏在饮食里

——池园炣豆腐

用海蛎熬出的浓汤与鸡汤一起炖煮豆腐,再辅以鸡胗、干贝、虾干、海鲜菇、猪油渣、芹菜、花生等配料,口感丰富,鲜香味美,只尝一口便知。

“我们福斗村的豆腐和别的地方很不一样,用它做出来的炣豆腐很入味。”

为我们展示炣豆腐制作过程的厨师刘彬彬自豪地说

“逢年过节,第一道菜就是炣豆腐,在外的游子们回来要吃的第一道菜也是炣豆腐。豆腐豆腐,就是‘到福’,吃一碗炣豆腐,福气就到了。”

福斗村老人协会会长刘幸生告诉我们

“豆腐”还可以解为“都福”、“都富”,小小的豆腐,却寄托着人们对“福”浓浓的企盼,来福斗村,绝对不能少了这碗福气满满的炣豆腐。

民间都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人们亦是福斗村的福气所在

为了给村中老人提供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福斗村在村委会旁新建了一座文化广场,广场四周都种有花卉,现在正是早春时节,花圃里早已芳香四溢。广场左右还修建了室内场馆,老人们可以在这里打门球、跳舞健身。

走过花圃小道,就是老人们的文化活动中心——幸福院了,闲来无事,约上三两好友在这里练字、打鼓、下棋,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载满了欢声笑语。

“家里的孩子都在大城市打拼,这里的老朋友们就是我的慰藉。”

“都是同龄人嘛,大家一起好解闷。”

“我每天早上都要来这里遛几圈,和我的老哥哥们下下象棋。”

......

见记者前来,幸福院里的老人们纷纷夸起了这个文化活动中心,说起这里的好,每个人都红光满面的。刘幸生还起了兴致,找来一张大红纸,为我们写了一个“福”字。

福斗村保留着一处古民居,叫作潭涸洋旧厝,是专门用作结婚的宗祠。黄墙黑瓦,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不少痕迹,踏入古厝,满眼都是红彤的对联,写着对新婚燕尔夫妻的祝福,喜气满堂。

离古厝不远处,有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樟树,古树长青,伴着树下的大王庙,与芝溪默默相望,守护这一方幸福安康。

历经千年传承,福文化已经深深刻在了闽清传统文化的内核中,闽清人民团结一心,勤奋自勉,追求生活的祥和、心灵的安宁,在福山福水里继承了我国自古以来的福观念,丰富了福文化的内涵,对传统福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来源:新闽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2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