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这30个村获国家级补助,300万元

原创:刘杰古韵八闽今

日前,中央财政下达万元,按照每村万元标准,将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飞竹镇塔里洋村等30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资金安排情况一览表(单位:万)

一起了解下这些中国传统村落

1罗源县飞竹镇塔里洋村

罗源县飞竹镇塔里洋村是一个拥有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这里暗藏着16座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塔里洋村为纯畲族行政村,设立于年8月10日,原系飞竹村塔里自然村。至今仍保留有传统的“迎祖”、“祭祖”、“对歌”、“迎亲”、“入宅”等文化习俗,农历三月三日“乌饭节”是畲族主要特色节日。

2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

岭兜村系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一个行政村,位于罗源县东北部,中房镇下游,百丈电站水库边沿,至罗源县城37公里,至中房镇3公里,距宁德市城区10公里,至百丈2公里,与满盾村、林家居相邻。村落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人口人,户,10个村民小组。全村有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园地面积亩。岭兜村现留有明清两代古民居10来座,有枣岭亭(县志有记载)、岭兜宫,有建于元朝的陈靖姑转水亭(县志有记载),坑边仙人脚迹(印)等,北有金钟山,东有八仙山,西有万宝胜山,环境优美,林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整个村庄充满生机和活力。

3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

新壶村位于闽清坂东镇西南部的柯洋山麓脚下,拥有著名景点-宏琳厝。宏琳厝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单栋建筑古民居,如今已成为福建一处地标性的旅游景点,十多年前就有媒体人士赞曰:皇宫当游紫禁城,民居应览宏琳厝。

4永泰县嵩口镇芦洋村

芦洋村位于嵩口镇政府西南面,距永泰县城56公里,距镇政府约1公里。长庆溪从村中直穿,把芦洋村分为南、北两部分,在村东头与流经村东侧的大漳溪交汇,县道从村南面经过。

全村分为芦洋、下寨、卢厝寨三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1亩,农用地.49亩,可耕地.42亩,果园地.89亩,林地.2亩(其中生态林亩)。

5永泰县嵩口镇溪口村

溪口村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位于桃李茂密的桃花溪和山青水秀的大樟溪交汇沿岸处。溪口村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东大门,省道贯穿全村,走进村落,古民居、溪流、竹林、果园融为一体,宁静而富有乡土气息,美不胜收。

6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

延祥村是宁化县泉上镇最边远的高山行政村,地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边缘的交界处,海拨米,距镇区15公里,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共有户,人,分别居住在6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亩,耕地面积6万余亩,其中竹山面积1万余亩。地广人稀,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且无污染,是一处有待发展且极富吸引力的旅游避暑胜地。

7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

建国村俗称六堡,位于建设镇西南部,省道线贯穿境内,毗邻太华镇,永安市青水乡。建国村的琵琶堡始于清咸丰五年,依小山山形而建,因形似琵琶,俗称琵琶堡,从高往下看象倒地琵琶,所以又叫琵琶堡。该建筑沿袭传统建筑中轴对称,颇具端庄严谨的特点,内在建构有显著的地方建筑风格。该建筑早于永安的安贞堡,具有较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

8尤溪县汤川乡黄林村豪峰自然村

黄林村豪峰自然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汤川乡。岐坑廊桥位于豪峰水尾岐坑口,于大清道光六年重建,是黄家祖宗投银建成的,桥由溪石垒砌而成,形为孤状,宽三米、长十米,桥面纯是杉木结构的一座桥亭,亭中有观音送子菩萨之香位,两旁青山环绕,桥下秀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

9尤溪县西城镇新坑村

新坑村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西城镇,位于西城镇的西部偏南方向。新坑廊桥又称水尾桥,坐落于新坑村村尾,始建于清朝同治元年(一八五六年),为石砌单孔木廊桥。长二十一米,宽五米,面阔八间,进深四柱,占地面积二百平方米。为穿斗式结构悬山顶,去水方向设有神龛,桥头建歇山顶道庵,内供活祖公、太保公神像,逢年过节及初一、十五新坑一些村民会来到这里上香祈福。桥上屋檐壁画栩栩如生,工艺精美之极,以及梁上木雕形状雕刻细致,体现了我国民间精湛的文化艺术。

10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

三班村是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三班镇的下辖村,位于三班镇的中北部,属三班镇址所在地。西北与奎斗村、浔中镇宝美村毗邻,东与泗滨村、东山洋村隔溪相望,南与永春县接壤,距县城10公里。

11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

泗滨村位于三班镇中部,距县城10公里,东与东山洋村相望,西南与三班村毗邻,东北与奎斗村、浔中镇隆泰村交界,西北与浔中镇宝美村接壤。相传唐元和十二年(年)前后,河南温县颜芳入闽徙居至此。泗滨人杰地灵,历代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开基始祖颜芳受金员外聘为西宾并开馆讲学,同时也精心培育子孙;唐末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唐国子监博士颜化綵所著的《陶业法》是我国史载最早的陶瓷专著;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颜湖、颜泗德等革命烈士。

12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社区

灵水社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境内,是灵源街道最大社区,是晋江市著名侨乡之一,位于灵源街道西南部,东面系省级经济开发区,西面是3A旅游景区灵源山,南面与安海辖区三益钢铁公司厂区接壤,北面是晋江经济开发区三力机车厂区,距晋江市行政中心五公里,安海镇六公里,石狮市九公里,泉安公路从社区中穿过,公路四通八达,集工、商贸于一体的繁华地带,又是晋江市山水休闲的好去处,登上山峰,远望海上金门诸岛,近览晋江、石狮全景。

13晋江市龙湖镇福林村

福林村位于龙湖镇西部,有檀林、粘厝埔2个自然村,人口人。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以陈氏最早开基于山林而名“陈林”。又因檀树成片,而称檀林;又弘一法师,曾至该村福林寺隐居,今改名福林村则取自福林寺名。大多为许姓,陈氏次之。粘厝埔则全部姓“粘”,为满族。即古代女真族。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

14漳甫县湖西乡城内村

城内村受湖西乡管辖,相邻岭脚村,赵家城村,后洞村,山清水秀,英才辈出,空气清新。主要农产品:芥菜苗,大白菜,透明包菜,菠菜,沙果,西瓜。村内资源:方硼石,金,白钨矿,煤矿,沙土,花岗岩。

15华安县马坑乡福田村

福田村地处马坑乡东北部,平均海拨约米,属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人口户、多人口。

16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村头村

村头村系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第三大行政村,也是老区村,东与宁德市古田县罗华镇罗峰村接壤,西与上埔村,南与田溪村毗邻。村头村距市区86公里,离巨口乡所在地10公里,是延平区的末端。交通方便,有一条宽4.5米的水泥公路经过巨口乡、幕坑村、赤门乡直达南平,每日有村头——南平的班车。村头村海拔.l5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风景秀丽,四面青山环绕,一条水明如镜的小河绕树前流过:清澈的河水灌溉千亩良田,养育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辛勤的人们,一条小溪在静静地流淌着向人们诉说着村的悠久历史和动人的敌事。

17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江汜村

江汜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地处闽江上游、富屯溪畔。江汜村的“汜”其实就是“汜水关”的“汜”,因为村子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春夏涨水季节,村庄四周都是流水,四周环绕着水是村名“汜”字的来源,而当地人还是习惯叫作江汜jǐ村。江汜村历史悠久,创建于唐朝年代,有1多年历史。来到村口,只见一座高大的牌坊矗立着,牌坊上写着“永世克孝”、“惠存汜水”八个大字,砖雕精美,八仙人物栩栩如生。

18南平市建阳区崇雒乡后畬村

后畲村位于崇雒乡东北中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东与水吉镇交界,西与上社、上洋村接壤,南与上社、崇雒村相连,北与上洋、右巨村毗邻。崇(雒)右(巨)公路从村后经过。后畲文化底蕴深厚,白莲飘香地,周氏后人乡;理学渊源地,中国古村落;出淤泥而不染,历史文化名村。有民清古宅数十幢,户与户相通,历史上曾设乡制,至今仍保留逢古“五、十”日的墟场,村内邻里和睦民风淳朴。

19南平市建阳区菖口镇长埂村小源

长埂小源村位于莒口镇东北部,地处“莒将公路”中心位置。该村文化积淀厚重,自然环境优美,始建于明朝,是由朱熹幼年老师刘子翚的后裔迁徙到此而建。据了解,“小源村”之名是刘氏后裔为纪念先祖与理学大师朱熹而起,“源”字便来自于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顺昌县洋墩乡洋坑村

洋坑村位于洋墩乡东部,与岚下乡、郭源村、田溪村、秀溪村毗邻,村所在地距乡7.5分里水泥路面,其中位于洋坑村东面的郭岩山,海拔米,峭壁嶙峋、危峰耸立、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是避署纳凉之地。

21建瓯市徐墩镇伍石村

伍石村在国家G3高速公路丰乐服务区米处(服务区可直接过去),可以看到一处规模恢弘的古宅群,这就是清末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伍石山庄。山庄建筑上吸收了徽派建筑和江浙民居的特点,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由三大院落环连一体,结构为多进院落式布局,中轴对称,建筑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前两侧天井。外观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青砖,典雅大方。宅内木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砖雕的窗棂、楹柱等,可以说是一处一景,融古雅、精湛、富丽为一体。

22龙岩市永定区洪山乡上山村

上山村由上塔、小墩、柘林三个自然村组成,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王寿山旅游风景区,现虽未开发,但有很多人上王寿山观光风景。有明朝时期建造的寺庙;有丰富的红色花岗岩(永定红)石材资源,主要的矿区有60%的资源在我村。上山村以民风纯正、遵纪守法、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著称。

23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

罗溪村毗邻于中都镇集市,且位于集市西南方向,该村还是通往新坊村,蛟腾等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往广东梅州市梅县区的途径之一,由于靠近镇中心,交通极为便利。村内古建筑方土楼有存耕堂、三立堂、慎修堂、天德堂(百二间)、皇竹堂等民居,特别是存耕堂,系清初何氏冲山公花大洋一千块用三年时间建成“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土木结构,夯土为墙,墙厚1.5米,拾梁构造,其布局为五横四竖,外石坪、外大门、石坪、内大门、前大门,天井、中大厅、天井,后大厅、天井、后楼三层,左右有回厅,回廊、廊屋与主厅堂连成一体,有房舍多间,走廊相通。

24上杭县中都镇兴坊村

兴坊村位于上杭县中都镇西南部,毗邻广东省蕉岭县。村里聚居着黄、郑两姓人口,千百年来,耕读传家,和睦共处。村中的慕和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气势恢宏,书香氤氲,门前一口半月形池塘,映衬在碧水蓝天,是当地黄姓的祖祠。在慕和堂、郑氏宗祠后山,有一座海拔多米高的南宝寨。近年被辟为森林公园。

25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桃源村

桃源村,8个村民小组,户,人,常驻多人。现有大学学历人口6人,以崔、吴姓为主,明代中期建村。村落长方形,房屋幢,其中新建幢。兴居始祖种一株桃树,后桃树不断繁殖成林,故名。

26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夏村村

夏村村位于赤溪镇东南部,是赤溪镇五大平原村之一,第二大行政村。茶叶、草莓、反季节蔬菜、甘蔗是夏村的主要产业。夏村传古时夏日把田园晒得龟裂,故名。村后山有亩原始生态林。沿路上山,怪石嶙峋,鬼斧神工,有棺材石、仙人脚印(长1米)、龟山弯鬼洞,林中粗及五人合抱的古木多达百余棵。

27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外表村

外表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镇区西北部6.7公里,霍童溪东北面。两溪在此汇合,溪水浩渺,村在溪边,故名外渺,后改为外表。宋《三山志》记霍童溪为外渺溪,今《中国历史地图册》清代前名称亦此记。清康熙《宁德支提寺图志》载:霍童溪,源有三,一自咸村,一自瀛州,二流至百步合一。自小石岭至凤凰桥汇而为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这里秀丽的风光和浓厚的人文历史。溪沿岸,清风碧水,秀丽山景,尽收眼底。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四季如春的怡人气候,使之有着小桂林之美誉。

28古田县杉洋镇白溪村

白溪村,位于古田、宁德、屏南三县(区)交界处,海拔米,距镇区所在地12公里。白溪村海拔高,地理位置独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独特,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号称闽东地区最大的天然高山草场,总面积约2.4万亩。

29古田县杉洋镇岭里村

岭里村位于杉洋镇境内,地处古田、罗源、宁德三县区交界处,系杉洋镇第二个行政大村,距镇所在地16公里,是杉洋镇下半区八个行政村的政治、交通、文化、商业中心。岭里村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拥有0多亩生态林,矿产资源丰富,有“叶腊石”“古田青”“辉绿岩”等,其中叶腊石储量在50万吨以上,“古田青”“辉绿岩”储量25万立方。村内共有古民居15幢,主要是六扇门、八扇门等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多平方米,主要分布于旧街与门前坑一带。其中,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露天戏台”和乾隆年间的“翠峰亭”具有较高古建筑考察价值。

30福安市潭头镇龙井坑村

龙井坑村离福安市区大约25公里左右的距离。处于交溪支流的源头,是当地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村庄之一。入选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预备名单。村中大树荫蔽遮天,溪涧溪流碧波盈盈,风景如画。来到龙井坑,沿路绿树成荫,溪流从山涧中奔流而下,在村里形成一道道瀑布,耳中听到就是潺潺的溪流声,飞瀑流泉的景色宛若一幅山水画,又好似走进了世外桃源。

如何申报?

目前,申报评审中国传统村落,根据的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有关规定要求,其中对评选的基本条件有着具体的规定,具体申报条件如下:

(一)历史价值

申报中国呢传统村落(以下简称申报村落)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价值,符合下列条件:

1.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村落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与重要历史名人以及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关;村落蕴含深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宗亲文化、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等,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的地域或民族特色。

2.选址格局肌理保存较完整。村落延续传统选址,顺应自然山水,延续历史文脉,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村落空间结构、格局肌理融入自然环境,延续传统格局,整体风貌协调。村落格局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3.传统建筑具有一定保护价值。村落中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分布集中连片,或数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建筑精美、保存完整。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良好。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与村庄依存度较高。村落经常举办民俗活动,内容丰富。

5.村落活态保护基础好。村落中仍有大量的村民居住,村民知晓传统村落推荐事宜,村两委能够在村落日常管理中发挥作用。

(二)风貌特色

申报村落应当具有以下比较明显的地域风貌特色:

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

附件:《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

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各村落网络词条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6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