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
因“5·20”而变得浪漫
不少新人选择在这一天
领证结婚~
石磊磊摄
而在一些福州人的传统婚礼中
有一件颇具特色的器物
它是传统习俗里嫁娶、生子、
祝寿习俗里的必备用具
它蕴含了美好希望
是祈愿纳吉的物品
它就是层篮礼担
层篮礼担。
在婚礼上,讲究用双数分量的礼饼、猪蹄、寿面、糖等分层装;然后礼担披上红布,衬以竹枝、红枣、桂圆、花生等吉祥物,贴红色“囍”字,由族中有名望的长辈挑送。通过礼担这样一个小小的器物,把家人的爱和祝福,从一个大家承载到了一个小家。
制作中的层篮礼担。
取材虽简单
制作有讲究
作为艺术和幸福的载体
层篮,就取材自中国常见的竹
竹子,一直以来都是君子的象征
它以高风亮节,虚怀若谷、
柔中带刚而被文人所喜爱
而在历代能工巧匠的手中
竹与人的关系则更为紧密
编织过程中。
竹编工艺作为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在过去,心灵手巧的农村人会利用竹来谋生,因此,人们因地制宜用竹子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并由此产生一项专事竹编的职业——篾匠。
编织过程中。
在福建传统的竹编工艺中,如何用竹编,做出喜庆又富贵的用品——层篮礼担,就对篾匠师傅的手艺有着特别的讲究。故老相传、口传身教是层篮礼担这一门民间技艺,得以在时间长河中传承下来的要素。
“我年轻的时候做一担这个,
只需要9天。”
出生在闽清省璜
今年77岁的刘宜生
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
制作层篮礼担的好手
刘宜生。
在31岁那年
刘宜生从父亲那里
接过了竹编的手艺
这一编就是46年
他说——
我父亲用这门手艺养活了我们一家。我这一辈子的时光,也都是在跟竹子打交道。我们家传到现在的是清光绪二年的竹编层篮手艺。
刘宜生在制作中。
得益于家传的手法
刘宜生的竹编技艺打得很扎实
各类用篾制作的
竹制生活用品他都会做
那么制作过程中
有什么讲究呢?
要做好一个竹制品最重要的就是篾片的制作,篾片不仅需要粗细恰当,还要厚薄均匀。而这也正是做好一对手工层篮礼担的关键。“我们都是选用4年以上经久耐用的毛竹,没有4年以上的竹子太嫩了不经用。礼担是个讲究的物品,不能马虎。以前整个村也就一两户条件好的人家有。办喜事,那都是要去借的。”
拉丝。
抛光打磨。
选竹刮青、剖竹劈篾,拉丝打磨是从竹子到篾片转变的过程。篾刀利落的剖开竹筒,然后反复劈薄、拉丝,开成大小一致的竹片。而这一手的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会的,是需要时间慢慢积累而成。
层篮的手艺,得有相当高的手技
要出师最少三年
要求做出来的隔层
能灵活的重合起来
且正好可以装斤的礼饼
编织展示。
一根竹子在重复、重复再重复中,成就出了条条温和细腻,又可被造型的篾丝。成型后的篾丝还要根据层篮制作的用量选取出合适的数量,进行蒸煮上色后方可使用。接下来,便是挑一压一的手工编织。看似柔软的篾丝,依然有着属于竹的坚韧,在交错编织之间,刘师傅的指尖纵横翻飞。普通的竹子,在他粗糙的大手中仿佛有了灵性,各就其位。
编织过程中。
“编的工序其实最费时费力,因为它用的是细篾条,且几何图案和吉祥文字的使用编织都有讲究,后面还要敲上铜片锁边。现在的我,没有办法做太多了。去年一整年时间,我就做出了7担,中间常常都要休息一阵,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好了。”
平常的小手艺背后
却包含许多人的辛酸……
编竹篮看起来是一件
平常的小手艺
可这里面却包含了
那个时代许多人的辛酸
没日没夜,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点
是一家人的生计所望
剖竹
四十多年,日复一日地编织
年复一年地破篾
刘宜生的双手早就已经长满老茧
但对于坚守了一辈子竹编手艺的
刘宜生来说
没有年轻人来继续传承这个手艺
才是真的遗憾
早年,我们村有二十几个人会这个手艺,现在只剩两三个老人会了。没有后辈选择来学这门竹编手艺。我老了,也做不了了,所以也没有办法传下去了。但我知道,在其他的地方总归还有人在继续。
这项古老的手艺
如今登上荧屏、走进博物馆……
竹编手艺是高雅、典雅且自然的
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文化印记
竹编手艺是先人
给我们留下的传家之宝
它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如今,竹编工艺走进了博物馆
还登上了荧屏
如今,闽清非遗文化馆
成功把竹编工艺进行了申遗
并把制作技艺和竹制工艺品
通过影音的形式
搬上了银幕
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随着时代发展
传统竹编手艺
逐渐没落于工业化的今天
但总有一些情怀让我们留恋
总有一些优势
是现代化工具所不能替代的
就比如传承在闽人习俗里的
过礼担习俗
它总会在重要的日子
带着层篮礼担与我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