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苍苍,蕴育先行活力
闽水泱泱,奔涌开放大潮
说到黄乃裳
闽清人再熟悉不过
本期,就让我们通过寥寥数语,简单回顾这位著名华侨领袖的生平。
黄乃裳
(—)
晚号退庵居士
出生于福州府闽清县六都湖峰村(今坂东镇湖头村)累世业农之家,少年时半耕半读。
华侨领袖黄乃裳一生多姿多彩,集诸多身份于一体于近代中国和南洋遗泽深远。民主革命家、社会改良者、新闻报界人士、教育家、传教士、传统士绅
你还知道黄乃裳的其他身份吗?
清政窳败呕心沥血
年,47岁的黄乃裳赴京参加会试期间,结交了康有为、粱启超。他赞同并接受了变法维新思想,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期间,黄乃裳在京与“六君子”往来密切、畅议变法,并奔走于讲求新学的京官之门。
年,
自筹资金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份报纸《福报》,鼓吹维新。
年,戊戌政变后,49岁的黄乃裳遭清政府通缉,遂避祸返闽。
拓荒垦殖创“新福州”
回闽后,黄乃裳耳闻目睹了福建的危机:“闽地苦瘠,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啖红薯十室而九。”
▲传教士拍摄的清末福州图:网络
为了改变这种惨况
黄乃裳决计下南洋
“觅一地旷人稀之处”
“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
年
黄乃裳经过多方考察,确定婆罗洲诗巫(今属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为移民垦殖目的地,并先后3次共招募名垦荒者移民诗巫,诗巫因此得称“新福州”。
▲黄乃裳率福州人移民开发诗巫图:网络
设立“新福州垦场公司”
(新福州总公司)
为农工修建住处
兴建五所教堂、一所学校
因黄乃裳屡次不准在垦场内设赌场、卖鸦片,惹来当地政府不满,便向黄乃裳讨还其带领乡亲来南洋开垦场时,向沙捞越当局借债给同行同胞之船费四万元,并以此事为由,处处刁难、要挟。
年
黄乃裳不愿同胞沦为赌钱鬼、鸦片虫。便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垦场,离开了沙捞越州,回到祖国。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华侨领袖
诗巫开展了很多活动
·
·
图:网络
年,命名一条新街为“黄乃裳路”;
年,黄乃裳纪念像揭幕;
年,创办黄乃裳中学;
年,黄乃裳纪念公园和黄乃裳纪念碑开园揭碑。
马
来
西
亚
Malaysia
沙捞越州诗巫,也称为“新福州”。年前,闽清举人黄乃裳率千人到诗巫进行大规模垦荒活动,经过百年发展,诗巫成为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第三大城市。那里的福州十邑移民及其后裔,讲福州话、过福州传统民间节日,生活习惯一如在故土。
▲诗巫图:网络
这些传统和习俗,都反映了海外赤子对华夏的深情和热爱,也显示了当地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的怀念和崇敬。
惠普桑梓不亢不卑
年,黄乃裳受聘主办厦门《福建日日新闻》。因为他在报纸中抨击了美国政府,导致报纸被罚停刊,复刊后更名为《福建日报》。
年夏,黄乃裳结识了《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创始人张继,就与保皇党论战一事,促膝深谈。
年,创建闽清县教育会,在各乡办高、初、小学34所,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年(辛亥革命),黄乃裳回福州任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的教务长。
同年年底,同盟会在福州发动起义,62岁的黄乃裳,为光复福建,带头组织学生配合民军作战,甘当擎旗人,勇往直前。
三书院学生30多人,在黄乃裳家中组成学生炸弹队,在战斗中学生炸弹队表现十分勇敢。
▲黄乃裳与同盟会诸人合影
福建光复后,黄乃裳出任福建军政府交通部长兼筹饷局总办,发动华侨募捐,解决财政困难。
然而,因袁世凯窃国,黄乃裳愤而辞官,回到故乡闽清,从事公益事业,组织白中乡民开凿“福斗渠”,拦河建坝,使0多亩旱地得到灌溉,受到社会的好评。
年,福州青年会经黄乃裳筹资建成,福州第一部无声电影就在这里放映。
年12月,72岁高龄的黄乃裳不顾年迈体弱,应孙中山的邀请,赴广州任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次年夏因病回乡。
年,又应萨镇冰之请,任福建署高等顾问。
年9月22日,黄乃裳病逝于闽清梅城,终年76岁。
时至今日,黄乃裳先生的精神,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位于闽清县坂东镇的乃裳墓,也成为了一个爱国教育基地。
“
每年清明节前后,附近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此扫墓,带他们参观黄乃裳、黄乃模纪念馆,告诉他们兄弟两的传奇故事,使他们感受到乃裳先生的精神所在。
”
家乡人十分感念黄乃裳:
年,福建闽清县坂东湖头黄乃裳纪念馆落成;
年,黄乃裳铜像完工;
年,闽清坂东镇湖头街被命名为“乃裳街”、闽清县城台山公园内的黄乃裳纪念馆落成;
年,黄乃裳雕像在闽清坂东镇湖头村落成。
在近代中国大变革的时代浪潮里,这一思想价值不容低估。
惟对天对人
矢志尽我余生
抱利他主义
至于入墓之日
不敢偷活苟且而已
黄乃裳先生用他的一生,践行着自己的铭言,他是华侨的楷模,亦是民族的骄傲。
来源;新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