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这个盛夏,梅州足球的热度与气温一样居高不下。
在赛场上,中超赛事第二阶段即将开启,梅州客家能否延续黑马本色令人期待;在赛场下,推动梅州足球改革发展的动作频频,球乡未来之路越来越清晰。
7月21日至24日,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雷为组长的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考察组来梅考察。考察组刚走不久,一大批足球专家学者又抵达梅城,参加7月29日举行的梅州市足球改革发展问策会,为梅州足球改革发展厘思路、明方向。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明方向
在“特”字上和融合上下功夫
“希望通过这次问策会的大讨论,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差距,找准短板,以及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梅州足球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路径……”
梅州市足球改革发展问策会一开始,市体育局局长陈远洋就道出了召开此次会议的初衷。
诚然,梅州足球又一次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年,梅州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振兴足球十年规划”以来,成功探索出“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足球发展模式,在从上至下的不懈努力下,梅州足球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不久前,新华社以《这样的地方多一点,国足就更有希望了》为题,点赞梅州足球。
十年规划已经完成,下一个十年,梅州足球如何发力?
今年,梅州已经制定《梅州足球十年发展规划(—年)》,目前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3次。本次问策会,梅州又拿出了《梅州市关于加快足球改革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讨论稿)》和《梅州市关于加快足球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讨论稿)》两份政策,希望专家给予专业意见和建议。
一直以来,梅州全市上下高度重视足球事业发展,遵循足球运动发展规律,坚守初心,敢为人先,用足球点燃城市梦想,推动足球成为梅州第一大运动和城市品牌。
现阶段,创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与梅州足球特区,是梅州足球瞄准的大目标。
省足协执行主席许建平在问策会上指出,梅州要把创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与足球特区建设结合起来,对标国家、省要求,勇于创新,在“特”字上和融合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梅州足球发展质量。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谭建湘则认为,梅州足球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探索足球运动与产业融合推进,“梅州足球改革发展要遵循规律,科学谋划,从基础、基层抓起,努力夯实足球运动的群众基础、人才基础、设施基础、管理基础和文化基础。”
育青苗
协调好教育和体育“两张皮”
梅州,是一座基因里都嵌着足球的城市,踢球、看球、议球已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过大年、踢足球”更是成为一种风尚和习惯。
去年8月,市体育局发布的《梅州市足球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梅州每月至少观看一次职业赛事的足球人口占比接近六成,每月都踢球的足球人口超过六成。
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足球氛围是孕育足球人才的沃土,梅州紧紧抓住发展青少年足球这个关键,努力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足球苗子,输送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
目前,梅州正大力实施“双青”工程,立足培育青苗、发展青训,加强中国足协梅州青训中心、职业足球俱乐部、社会足球俱乐部、专业足球学校、市县体校和校园足球“1+5”模式青苗青训体系建设,打造青少年足球人才丰产田。
为了让梅州可以拥有更多的足球人才,省体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易洪陶表示,做好青训工作必须要有好的教育理念,“建议足球教练员要有本科以上足球专业学历,梅州要用待遇引进、留住人才,既然要建足球特区,就要做好‘特’字文章。”
在打通足球人才输送通道上,梅州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深化“体教社”融合,出台了优秀足球运动员毕业升学衔接办法,创新足球特长生招生机制,研究出台足球特长生相关招生政策,开设嘉应学院足球本科专业,进一步打通人才输送高校、职业渠道,搭建学校—体校(足球学校)—俱乐部(高等院校)的人才输送“直通车”。
在青训体系建设方面,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王俏飚接连抛出一系列问题:“体校如何发展?当前,体校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中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怎样去解决?学校体系和体校体系如何互通、对接?在设计竞赛体系上,青少年竞赛体系和校园竞赛体系如何衔接?梅州要协调好教育和体育‘两张皮’”。
人才培养是足球重点发展城市的评价指标之一,广州市体育局原局长刘江南表示,体教融合除了注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外,更应是对全体青少年的融合,“梅州要深刻理解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体教方面提出的三个融合,体育和教育的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融合、人格和体魄的融合。”
促发展
联合各相关业态打造体育新态势
“足球给人的印象不能只是花钱,还得要有收益,这样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长久!”在问策会上,不少专家